2年的军旅生涯,让“能吃苦、敢担当、乐奉献”的精神刻骨入魂,更延续到张文丹退役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
退伍返校之后,她秉着“退伍不褪色”的精神,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专业课程门门拔尖,多次获得奖学金及三好学生、团干部和毕业生称号。更是在读书期间就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并于2016年3月获得上海交大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16年,张文丹初进单位就打破了“90后不能吃苦”的言论。入职后的几年,她选择租住在单位3公里以内的地方,以便有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赵县集装箱问答,经常10点以后才下班,工作强度远超996。
即便在孕期,也坚持跑调研、写报告、做汇报等,产前一周,还在科技论坛作专题演讲。
张文丹强调,她并不想通过自己的做法提倡职场一定要卷。事实是,“大家都是上海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中的一员,很多职场人都愿意多为工作付出一些。”
张文丹的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在调研,她感叹,调研强调的就是脚力。脚力是指一定要去跑,要去实地倾听、了解各方面的声音。
那是在2018年,交研中心接到运输结构调整的紧急任务。她和课题组同事仅一周就进行了7场座谈会、8处现场调研。从吴淞口到洋山港,从会议室到码头,辗转多个作战现场,项目最终助力发布两份市,并获得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大研究成果、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张文丹向我们回忆,“十八大以后提出蓝天保卫战要求,整个的运输结构需要进行调整。货运方面公路运输太多,水路和铁路运输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进行实地了解,上海的硬件设施首先是不是能够满足水路和铁路的运输,所以各个铁路的场站以及码头都要去看;另外,你还要去跑负责运输的企业,为什么它们会在市场自发的情况下选择公路运输而不选铁路或者水路?你还要去了解政府部门的想法,包括生态环保部门和交通部门,这些部门是怎么想的?希望将来怎么推?”
因为码头以及铁路场站都比较偏,所以就跑得比较辛苦。但是她觉得,这是所有做研究的人都应该做的。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调研,是和单位领导一起去宁波舟山调研。“除了上海本身的情况要了解之外,国内其他先进的、做得比较好的城市,都要去看去学习。李强书记刚来上海的时候就提出,各行各业在发展中都要做好对标。”
当时她们去港口的时候刚好赶上大雨,“特别大的雨,我们到了码头以后,还要再上去看一下他们铁路线以及港口运作赵县集装箱的情况。当时虽然打着伞,但衣服还是湿了很多。”
艰苦的情况还有很多,但在她看来,每次都是乐在其中的经历。“每个人的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我觉得我们工作还比较有趣。”
有时候,张文丹和她的同事难免在调研的过程中遇到企业的抱怨和不理解。但她觉得:“企业的诉求肯定要听,也要及时跟政府部门反应。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政策出台的时候,是悬在空中的,不接地气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调研里要强调脚力的原因,你要去靠脚力跑,要去了解各方面的声音。”
一些政策出台的时候,难免会要求改变一些原有的、但不够理想的发展方式。因为要转变,要更高质量去发展。而这势必会对一些企业或个人造成影响。
“市场上肯定会有一些声音,那么我们就尽量地去做好平衡两边的工作:企业的声音我们传达到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的一些想法以及出台一些政策的背景,我们也会跟企业做充分的解释。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政策出台,都会有相应的问答,也会有相应的介绍,这是很好的。”
“我们交通行业其实一直有一句话:交通是重要的民生。有很多事交通要先行,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让交通为上海服务得更好,让更多人感受到在上海是幸福的人。”赵县集装箱问答这名“最美退役军人”说要让更多人感受到在上海是幸福的人